首页 科技产品 朋友圈被刷屏的说说(被朋友圈刷屏)

朋友圈被刷屏的说说(被朋友圈刷屏)

电子科技网 科技产品 2023-12-17 23:43:07 991

早在2010年,一位在互联网圈不善于沟通的产品经理在饭否上写下这样的日记:“流通正在取代内容本身,内容变得更小,更容易传播。MP3取代了唱片,微博取代了内容。”书籍取代了书籍,短信取代了信件。我怀疑有一天,微小的内容将会消失,每个人都会通过互联网直接交换荷尔蒙。”

继Foxmail、QQmail之后,这应该是微信之父张小龙第一次思考社交产品。

朋友圈被刷屏的说说(被朋友圈刷屏)

朋友圈确实把微信推上了顶峰

2012年4月19日,微信发布4.0版本,正式推出“朋友圈”功能。

尽管网上有人说“我受不了朋友圈了!”,但人们一时半会儿就离不开它了。这里有一份企鹅智库2016年《微信影响力报告》显示,好友数量超过200人的微信用户占比最高,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都要查看“朋友圈”。在微信日常使用功能的调查中,朋友圈排名第一。

从分享开始

社交产品的功能之一是使人们能够与社交网络中的朋友或关注者共享信息,并允许人们讨论共享的信息。使用此类社交产品的人们不仅被动地接收信息,还发送信息、评论、分享、讨论,甚至修改信息。其结果是一个共享的社会环境,在分散的网民之间创造了一种归属感。

分享是社交的基础。哈佛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人脑中存在奖励机制。当分享自己的信息时,人们会产生一种脉动的幸福感。这种感觉就像品尝小甜点时所体验到的一样。和到达时一样。显然,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奖励。虽然这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太大的改变,但它会让你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感觉美妙。

柏林自由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喜欢在Facebook 上吐露心声的人大脑中与自我意识相关的区域非常活跃,这导致他们喜欢与他人分享生活中的所有细节。

在早期的时刻,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分享了自己想看到、期待看到的东西。心里充满了小圈子的幸福。如今,朋友圈的“朋友”范围越来越大。之后,朋友圈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网上流传着一个笑话来形容现在的朋友圈:同志们,来的人都是微信广场。看看他们的左手拿着手机,右手拿着充电器;他们身后背着一锅心灵鸡汤,面前挂着一箱箱佛经和养生秘籍,自言自语地吟诵着励志经典和情感短语;他们侧身倾身,撅起嘴,目光凝视,以45 度的俯拍镜头走过主席台。首长问道:“战友们好,朋友圈刷新了吗?”微信广场大声回复:“局长您好,天安门wifi密码是多少?”

朋友圈日益严酷的生存规则,让朋友圈的传播和分享变得如履薄冰。有网友表示,当自己热情分享商业广告或励志文章时,可能会被朋友圈中的其他人视为垃圾信息。 “我担心自己传播的内容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把自己的隐私暴露给别人。我也对潜在的未知社会信息感到恐惧和空虚,也许这就是信息泛滥综合症的症状。”

停在喜欢的地方

古代我们是点头的相识,今天我们是赞美的态度相识。如果说我们和老朋友之间还有什么联系的话,那就是朋友圈里的点赞了。

研究表明,人们经常需要互动,但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点赞功能的出现,挽救了朋友圈没有评论的尴尬时刻。虽然点赞者没有留下任何一句话,但是一个点赞可以涵盖很多只能理解而无法表达的内容。

“好久不见,看到你朋友圈这么好,我就放心了。”

“我觉得你分享的这篇文章也很好,我支持你。”

“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城市,但我还是时刻关注着你。”

“读。”

如果没有人喜欢你发布的某个状态,不要急于表现出你的冷漠,也不要对这个冷漠的世界充满绝望。事实上,只是第一批看到这个状态的人恰好是那些不情愿的人。只是一个关心你的人。

麻省理工学院的雪莉瑟克尔(Sherry Thurkle)发现,点赞的行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理解并没有起到作用。在基于喜好的社交互动中,亲密感是不完整的,因为它可能无法转化为真正的人际联系。

终于沉默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一篇《揭秘官员微信朋友圈的秘密》文章称,与很多喜欢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各种信息的普通人相比,官员和基层公务员的朋友圈显得非常“单一”。 ”。除了工作之外,他们朋友圈的帖子大多包含转发的文字和图片,很少流露个人观点和情绪。而且,级别越高,发布的内容就越少。

如今,微信朋友圈已经变了

不仅仅是公务员。随着朋友圈越来越演变成工作圈,越来越多的职场人成为“戴套的人”。

有文章指出,对于很多在朋友圈沉默的人来说,他们沉默的原因并不是不想炫耀,而是担心自己的生活成为别人的谈资,而他们的有趣生活在另一个评价体系中将变得“不正确”。你在社交工具上呈现的信息越少,别人评价你直观形象的可能性就越小,你的职场安全系数就越高。

累了,累了

我常常忍不住刷朋友圈,看看朋友们的最新动态,生怕错过什么;公众号的订阅数量远远超出了我的信息处理能力;我习惯性收集朋友圈分享的有用信息,两次打开的机会几乎为零。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在1978年预言:人们除了有知情权外,还应该有不知道的权利,而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这意味着我们高贵的灵魂不必充满废话和空话。过多的信息对于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不必要的负担。

网络信息焦虑的一个典型表现是,人们总是试图获取更多的热门人物、热门事件、热门综艺,却没有人焦虑地思考自己是否还没有读完莎士比亚,或者有人推荐了《雷神一》读这本经典感到焦虑。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你什么时候开始厌倦朋友圈的?”网友“二妖”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当他第一次发朋友圈并按下“发送”的那一刻,他的心情就像男孩女孩第一次在玉米地里尝到禁果一样既期待又紧张。但后来,随着他的朋友越来越多,他的朋友圈也越来越拥挤。他觉得自己的朋友圈变成了丛林、舞台、充满无聊和琐碎的三流杂志。

“够了,我不在乎你发什么帖子。”